湘微教育:乘着两会东风前进!湖南教育系统干部师生对全国两会胜利召开反响热烈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06日文: 来源 : 湖南省教育厅

3月4日、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别在京开幕。湖南教育系统干部师生通过多种形式认真收听收看“两会”报道、关注“两会”动态,我省教育系统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纷纷发来现场感言,大家畅谈体会和对未来的期盼,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教育的部署要求,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服务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建设现代化新湖南作出更大的贡献。

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夏智伦: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迎来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这是一场民主团结奋进的盛会,是一场凝心聚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会。认真聆听和反复研读《政府工作报告》,深感成就殊为不易,倍感蓝图振奋人心。湖南教育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乘着全国“两会”东风,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强化公平质量,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将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聚焦到“大抓教学、狠抓质量、真抓均衡”上来;聚焦到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上来,年内将启动建设100所县中“徐特立项目”,建设400所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整合600所乡村小规模学校。优化类型定位,推进职业教育大力发展。深入实施职业教育“楚怡”行动,推动新增100所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以部省共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模式为契机,着力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吸引力。深化内涵建设,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引导高校分层分类发展;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强化有组织的科研,支持高校深度参与我省“四大实验室”和“四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持续扩大本科教育资源供给,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为服务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建设现代化新湖南作出新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南华大学校长 张灼华:

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内涵丰富、提振信心、催人奋进。报告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谋划部署,强调科技要自立自强,推进高等教育创新,这对高校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作为高校,要深刻理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实践要求,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到实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夯实基础学科能力素养,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原创能力,努力为科技自主自强贡献智慧和力量。南华大学将发挥核、医学科及其交叉融合发展的独特优势,不断开辟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促进科技进步,努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贡献南华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 陈晓红:

《政府工作报告》亮点多、分量足,举措务实,谋划有力,听了增信心、明方向、添干劲。2022年,面对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我国向实体经济要动力、向科技创新要活力、向数字经济要引力,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展现出强大韧劲和超强活力,为2023年经济持续回升和整体好转打下了坚实基础,持续向世界经济注入了信心和力量。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将持续聚焦人民群众对更公平、更优质教育的期盼,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开展好“顶天立地”的研究,源源不断培养和输送各类高素质人才,源源不断产出更多原创性科技成果,努力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工程学院副院长 陈赤平:

很高兴能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亲身参与“两会”。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立意高远、主题鲜明、内涵丰富,过去五年的成就令人振奋,今年的工作目标催人奋进,让我对未来发展更加充满信心和期待。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全国政协委员,我将认真学习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按照报告提出的“五个必须”要求,认真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足本职岗位,积极担当作为,努力做出更多更扎实有效的工作,着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贡献更大的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科技大学“海牛”科研团队负责人、湖南科技大学海洋矿产资源探采装备与安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 万步炎:

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贯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体现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尤其是报告强调要聚焦自立自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振信心、鼓舞人心。新时代十年,我国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从“向科学进军”到“创新驱动发展”,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作为一名深海资源探采科技工作者,我和海洋资源勘探打交道已有30余年,多年来,我们团队着力攻关“卡脖子”技术,一次次刷新海底钻机钻深纪录,一步步见证我国海洋资源探采装备从无

关闭

相关新闻

学校微博

最新图文

近期热点

版权所有©6165金沙总站  |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含浦科教园区  |  邮编:410208  |  电话:0731-88458000 88458111(传真) 湘ICP备05002960号 |   技术支持:恒远翼展